新银河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周怀东,男,1957年生,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计量师,1994年4月至2014年8月,先后任水利部水环境监测评价研究中心副主任、主任,2000年1月至2014年8月,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所长, 2014年8月至今,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环境研究所名誉所长。主要从事水环境监测与评价、水污染控制、水环境生态修复和湿地科学研究。耕耘在科研第一线近41年,主持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数十项,其中国家重大水专项项目2项、课题1项,国家“863”计划课题3项,“973”计划课题1项,科技部基础专项6项。正式出版专著及译著16部,发表论文280余篇,其中SCI论文66篇;获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第一责任人主持完成水利行业技术标准规范19项,参加编写水利行业技术标准规范18项,参加编写国家技术标准2项;主持研制了68种无机和有机国家级标准参考物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曾被科技部、中宣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自然科学研究”政府特殊津贴。
彭文启,所长,1967年出生,汉族,工学博士,教授级(二级)高级工程师真人百家家乐app,博士生导师,水利部5151人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领军人才。1985年至1989年,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专业学士;1989年至1992年,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环境水力学及计算水力学硕士;1992年至1994年,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现武汉大学)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工学博士。2014年8月至2022年8月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水利部水环境监测评价研究中心主任,水利部水质监督检验中心主任。2022年8月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主题专家。第一届国家环境与健康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专家。国家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家重点专项“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申报指南专家。国家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编制总体组专家。水利学会环境水利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水利学会水影响评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长期致力于流域水环境过程调控理论与应用研究,主持完成了大量国家及省级重大科技项目,是水利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水功能区达标评价、水利部重要河湖健康评估试点的技术负责人,在国家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出版合(译)著10余部,主持编制国家及行业标准6件,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
真人百家家乐app,愿您夜夜笙歌,祝我们的祖国和平昌盛国泰民安
汪品先:治理科学界的精神环境污染
“发展不能以污染环境为代价”,近些年这句话本来是对经济发展说的。没有料到,现在这话居然也适用于科学发展。 无论是横向上与世界各国对比,还是纵向上和任何历史时期对比,现在中国的科学发展都是处于黄金时期。中国不仅以科学队伍之大、科学论文之多进入世界前列,而且高引用率的文章也开始名列前茅。中国科技的发展赢来了世界各国的赞誉和尊重;但在另一方面,与之俱来的却还有科学界精神环境的污染。
改革开放初期发展乡镇企业,往往就是从污染环境的行业起步的。GDP 上去了,山清水秀的环境却慢慢消失了。不少大城市发 展过程中出现雾霾,也属同一类现象。令人困惑的是,科学的快速发展居然也会产生环境问题,不过不是生态环境,而是精神环境。
其实道理是一样的:饥不择食。急于提升 GDP 就会不顾环境;急于在本地发展科学、建设学科,也会对采取什么途径无所顾忌,尤其不会顾忌对科学界道德水平有什么恶性影响。但是这种恶性影响的表现,却比比皆是。
一种表现是,在学术界金钱的作用不适当地高涨。科研经费投入的增加、科学人才生活水准的保障,这正是这些年来科学发展的 基础,无可厚非。但如果忽视精神因素、一味突出金钱,按照论文数量甚至于将论文数目乘以影响因子发奖金,那就可能使得学术变 味、产生误导效应。更大的问题还不在奖金,因为学生毕业、教师晋升全要靠文章,于是捉刀代笔、代撰写代发表的论文黑市场也应运而生,并且已经在向国外蔓延。近来出现的“新事物”是学术界高价“挖人”的现象。正当国企领导者们削减年薪的时候,一些学术单位 “挖人”的价格却一路飙升,个别地方到了令人瞠目的地步。有的地方为了高速度进行学科建设真人百家家乐app,选择了超越常规的办法招募人才,以 为高楼大厦加上高价人才,就能将学科建设送上高速公路。其实学科建设是有自身规律的,科学史上很少听说有靠金钱堆起来的学科 “暴发户”。再说读书人在历史上也是有骨气的,当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不吃美国救济粮,讲究的就是气节二字。假如把 学者当成待价而沽的商品,那就和科学精神背道而驰。与当年志愿“到最艰苦地方去”的毕业生相比,差距何止千里。人才工作商品化,其后果是严重的。本来是一种荣誉的头衔,现在成了商品分档的标准,院士有院士的“价码”“,杰青”有“杰青”的“行情”。既然头衔 的价值如此金贵,客观上就驱使一批单位与个人,不惜工本去打造院士工程和“杰青”工程。
科学界道德水平下降的另一种表现,在于专家评审中非科学因素的剧增。专家评审,是科学评价系统中的一种基本形式,长期以 来通行于国内外,在科研立项、成果评价、人事聘用、晋升奖励等方面广泛使用,而选择评审专家的基本原则一是专业上的权威性,二是 具有客观公正的评审态度,能够坚持科学标准。但是近年来出现的“新事物”,却是被评审的单位或个人,会寻找各种途径向评审专家 “打招呼”,轻则采用语言方式托人求情,重则动用物质力量将评审人预先“摆平”。采用的形式也不断创新,如果待评审的目标重大,那 么几年前被评审人就未雨绸缪,请潜在的评审人光临“指导”等等。
更加使人吃惊的是,有的地方“打招呼”之风已经演变成为“正常”状态,不“打招呼”反而成为“异类”,会被评委怀疑被评审人是不是“心虚”。一旦评审过程变质到如此地步,如何还能指望其遵循客观的科学标准?
对于科学界的精神建设,多年来我们没有少加注意,各种道德委员会、自律条例应有尽有。但是就像环境污染有“隐”、“显”的不同——对于河水发臭、大气雾霾人们有目共睹,而 DDT 等杀虫剂的环境污染在 50 年前只有个别人提出警告——一样,科学界的精神污染也如此,对于论文抄袭、研究成果作假的现象人人喊打,而学术风气的败坏却被认为是“人之常情”,被人视而不见,提及也只是摇头叹气而已。
环境治理的关键在于防堵污染源,而科学界的“污染源”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我们科学界同仁自身。因为我们自己制定的制度本身就可能产生污染,其中包括一些不恰当的政策举措和评价标准。不合理的高薪或者刺激论文高产的政策,源于我们操之过急的学科建设目标;对于 SCI 论文的片面要求,则出自人事管理中的规定。比如临床医生的职称晋升也都要“写”论文,招聘合同上规定拿多少工资要出多少篇论文。至于一些追求“头衔”的工程,只要将“头衔”和金钱脱钩、釜底抽薪,“头衔”就会自然降温、回归到原来的荣誉性质,这就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
笔者相信环境是可以治理的,比如联合国为了避免工业产品中的氟氯碳化物对地球臭氧层继续造成恶化及损害,邀请所属会员国签署“蒙特利尔破坏臭氧层物质管制议定书”禁止使用氟利昂,经过各国多年的努力,地球臭氧层保护工作就大有进展。再如说官话、套话的现象,在我国曾经一度流行,后来经过自上而下加以扭转,不出几年就成效卓著。为此,我们呼吁主管部门认真检查现行评价系统中可能存在的污染源,发挥出自上而下的示范和指导作用,为改善科学发展环境做贡献。
但是道德不同于法律,不能把责任都推到主管部门头上。道德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科学界内部的事情,特别是承担着培养人才、指导方向的学科带头人的事情。如果在学术界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们,能够站出来发声,而不是选择默认,更不是随波逐流,黄金时期的中国科学界,也有望建成精神环境的模范村。
真人百家家乐app,愿您夜夜笙歌,祝我们的祖国和平昌盛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