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银河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12月3日,记者从云南省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现场获悉,云南深入扎实开展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农用地分类管理、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取得积极进展,初步遏制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巩固提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有效保障,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地下水污染防治稳步推进,持续开展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估,全面完成全省加油站地下油罐防渗改造,初步构建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地下水环境质量国考点位水质总体保持稳定,地下水生态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形成129个县土壤环境质量报告
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对指导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具有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挖掘整合全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土壤重金属高背景值对主要农产品影响调查,以及全省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普查等调查数据,形成129个县(市、区)土壤环境质量报告;组织编制《云南省土壤环境质量数据采集技术标准》《云南省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库标准》等地方标准,加强全省土壤环境质量数据管理和土壤重金属环境背景值在土壤污染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动态更新146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
持续推进耕地周边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开展第一轮、第二乱涉镉污染源整治,巩固提升整治成效,切断镉等重金属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途径,启动第三轮涉镉等重金属污染源排查。加强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环境监管。动态更新146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真人百家家乐app,督导名录企业依法履行相关义务。截至目前,更新前的120家重点监管单位开展了隐患排查,并在排污许可证中载明《土壤污染防治法》规定的相关义务。
开展耕地土壤污染成因排查和分析
全省选择省内耕地污染典型地区,开展耕地土壤污染成因排查和分析试点项目,通过分析耕地周边的污染特征和状况,调查和评估土壤高背景值、工业企业污染源、农业面源污染等因素对耕地土壤的影响范围、程度,探索耕地土壤污染成因排查和分析的方法与技术规范。截至目前,完成了全省耕地污染成因分类,将超筛选值耕地土壤的污染成因分为高背景影响、人为因素影响、高背景+人为因素共同影响、其他因素影响等四类,完成耕地涉镉等重金属典型区域污染成因排查、分析,将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耕地土壤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由81.2%提升至90%
省农业农村厅和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研究制定《云南省2021年度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计划》,将国家下达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州(市),推进受污染耕地土壤农产品协同监测。督促指导各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措施落地实施,进一步巩固提升“十三五”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水平和成效,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由81.2%提升至90%,积极推进耕地安全利用示范县建设。
列入“名录”的不得作为“一住两公”
根据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结果,将需实施风险管控、修复的地块纳入“名录”联动监管。列入“名录”的地块不得作为住宅、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以下简称“一住两公”)。“名录”按照规定向社会公开,并根据风险管控、修复情况适时更新。生态环境部门会同自然资源部门以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地块为联动监管重点,未完成调查和风险评估的地块,不得开工建设与风险管控和修复无关的项目。建立全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和效果评估报告审查管理体系,强化调查报告质量监督管理。
6个地下水国考饮用水源点位水质达标率为100%
持续推进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完成全省71家重点化学品生产企业地下水基础信息调查和21个高关注地块地下水污染状况初步调查,启动国家级化工园区及典型铅锌矿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初步建立地下水环境信息数据库管理平台,推进地下水环境“一张图”管理。同时,强化地下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全省44个地下水国考区域点位V类水比例控制在4.5%,6个地下水国考饮用水源点位水质达标率为100%,24个地下水国考污染风险监控点位水质基本保持稳定。
下一步,云南省将持续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治,深入推进农用地分类管理,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稳步推进地下水环境风险管控等,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有效管控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
云南网记者 杨萍
真人百家家乐app,愿您夜夜笙歌,祝我们的祖国和平昌盛国泰民安
松茸生长环境 《末日松茸》:从蘑菇的视角,看待人类学的问题 | 讲座回顾
《末日松茸》封面
蘑菇的视角:
多物种民族志与资本主义的反思
讲座/丁玫整理/阿橙、柯萍、杰翔
大家好,我是丁玫。今天分享的主题是“蘑菇的视角:多物种民族志与资本主义的反思”。就像罗安清(Anna Tsing)在书里讲到 ,我们需要有一个历史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对我来说,《末日松茸》这本书并不是我与作者作品的第一次接触,在这本书还在酝酿的时候,作者已经出版了一些前期的论文,那时候我刚好在读研究生,那是我第一次接触Anna Tsing的理念,从蘑菇的视角去看待人类学的一些问题。
我这学期在复旦大学开设了全球化与文化这门课程,选取了这本书的一部分在课上进行讨论,有同学就说我们以后是不是也可以模仿这本书的写作方式写作,我个人觉得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也是很有意思的尝试,但是难度会非常高,因为这本书也可以说是罗安清在民族志写作上的突破,另外就是她对于田野故事的把握,表现出她很多深入的思考,并不仅停留在散文式的写作本身。
如何把看起来很晦涩的理论跟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但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并且书写成一种可以挑战传统的学术写作的方式,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多物种民族志
这本书是基于多物种民族志( )的方法,其中一个对话的理论就是“人类世”概念(),首先由地理学家提出,而后引起人类学界的广泛讨论和思考。这个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以人为中心的研究方式。以人类为中心的研究也是一种“族群中心主义”(),族群中心主义在以前的人类学研究当中,还是停留在对人类社会的反思层面。
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文化人类学对于社会和文化的理解也在拓展,这种拓展就是从人为中心到跨物种,或者说包含人与非人的主体,这样我们就需要看到人与科学技术、动物、植物、环境以及微生物、病毒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出发点就不再是以人类为中心,而是以一种关系为中心。
Donna 的理论在这本书中有比较突出的表现,强调。简单而言,就是我们需要把研究对象放到一个具体的语境当中去,而不是把它抽象出来变成一个普遍性的知识,好像什么现象都可以用一个标准下的知识来套用,这是《末日松茸》这本书要反思的问题之一。
对资本主义的反思
书的题目叫做《 the End of the World》,中文翻译成“末日”,我觉得挺有意思,末日往往给我们一种感觉,就是没有希望。但是我很想知道大家的感受,你读完这本书,你觉得看到了希望还是看到了末日?恐怕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希望。
那么我们如何反思现在这种占据全球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的知识生产,如何站在这种反思的视角看到新的希望呢?
书里提出了松茸的视角。松茸是一种很珍贵的蘑菇,从松茸的采摘出发,作者首先提出:松茸的采摘算不算资本主义?
对于我们目前生活的全球化的社会来说,资本主义占据了统治性地位,它的生产模式已经嵌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虽然我们不是资本主义国家,可是为了参与全球市场,从生产线、生产方式、文化理念、价值理念,都会受到资本主义的影响。
但是,如果我们从生长在植物圈边缘的松茸出发,思考资本主义会得到什么新的启示?资本主义果然是看起来的那样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同质性的、流水线上的完美的整体?松茸的故事展示给我们,在资本主义的这一套运作当中,其实是(情境化),它并不是生产-消费-分配这样一套看起来连续完整的固定流程。我们不是要否定这几个重要因素,而是通过民族志了解这些抽象的理论背后,日常实践是如何运作的。
我们看到蘑菇从它的采摘过程到采摘者的经历,到议价,然后卖给第三方,再运到日本,然后在日本如何进入到消费者手里,这一套的链条告诉我们每一个点都是有特定的含义的,是人、环境、松茸在特定历史和经济中共同参与的结果。
在松茸进入全球市场之前,前面的生长、采摘过程不一定是资本主义,比如从松茸的生产上来看,作者选择松茸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松茸不能够大规模生产。
采摘者也不是一群固定的劳动力,他们还不能够算作马克思讲的这种资本主义模式下的工人。采摘者其实跟蘑菇是很像的,他们也是生活在美国社会边缘的群体。所以我们看到松茸不仅是植物链上的一个边缘,处在地理位置上的边缘,同时它和采摘者处于同样的生活境遇。
从这些人的视角,我们可以理解什么是,作者在这里引出一个重要的思考,即我们如何通过蘑菇和来自东南亚的这些移民采摘者理解什么是美国公民身份。
公民身份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法律上的定义,它不仅限在护照、绿卡这些法律文书上,法律规定下的公民权力义务是公民身份的一个组成部分。作者指出,对于不同时期移民美国的不同群体,这些松茸采摘者的美国的公民身份都是不一样的,都有特定的历史。比如缅甸、老挝的移民带有他/她们以前的记忆,他/她的经历跟松茸的采摘市场的关系,又是如何体现和表达具体的美国公民身份的。
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作品,她的作品告诉我们,意义对于每个人、对于每个参与主体而言是怎么产生的,而不以同质化的群体为代表,讲述这一群人的公民身份,仿佛所有移民群体都面临同样的境遇,大家都是这个样子。
松茸经过流通进入日本市场,它开始从商品转换成了一种礼物的形式。礼物也是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概念,特别是在人类学当中很多经典的作品探讨礼物。如果大家读过莫斯的《礼物》的话,我会觉得罗安清对于莫斯的《礼物》其实是有一些反思的。
莫斯的田野基于对资本主义商品的反思,指出在南太平洋岛国地区,例如新西兰的毛利人,他们物的交换是以礼物的形式为主,并不一定是商品。莫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资本主义以外的不同的物的交换模式。
但是,蘑菇给我们的视角对这种商品和礼物的二元对立进行反思,礼物和商品不是两套系统,而是相互关联的、流动的关系,资本主义的商品和所谓的非资本主义的礼物没有固定不变的明确边界。
关于情境知识
我刚才开篇提到这个问题, ,暂且翻译成情境知识,也不是特别准确。在知识生产的角度上也是一样。规模性是资本主义模式下知识生产的一个核心概念。
作者讨论了日本和美国关于林业保护与松茸的两个案例,其中也简单提到了中国的案例,作者在中国做田野的时候,当地采用了美国的森林保护方式,来促进松茸生长、保护其生长环境。作者注意到,美国和日本对于如何保护和促进松茸的生长以及森林保护有很不同的知识体系。
书里面提到美国是比较鄙视日本的方式的,认为日本的森林保护知识就是描述性的。但是,日本为什么要用这种描述性的方式来表达对于松茸种植的理解?
作者指出这是和每个地区特定的环境有密切关联的,由此这个故事回到了这些知识的来源处,不是谁的知识更优越,或者谁的知识更具有科技含量,作者将这两个知识体系还原到了日本和美国社会,考察当地的松茸生长环境。
因为松茸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品种,它跟什么样的松树共生?这种松树又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在哪里长出来?都有一定的环境条件。
另外一个相关的重要概念就是景观,英文是这个词,作者指出景观 是多个参与者共同参与的结果,她用了这个词。如果用中文翻译直接翻译出来,叫“干扰”,中文书中翻译为“交染”。
在罗安清讲述松茸的植被环境的过程中,是一件好事,特别对于日本来说。在日本的这一套森林保育体系当中,他们认为是件好事,当人、技术和知识共同参与到松树和松茸的成长中,松茸才能长得好。
这种理念跟日本历史有关,比如说二战前后的经济发展,以及日本的农村社会和森林的关。一度日本政府认为林业出口是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特定种类树木的种植和培育会影响到松树,自然也会影响到松茸。然而,当商业用林的价值在全球市场上开始减少的时候,就没有人去管那些树林了,一些树林被砍掉了,一些树林被废弃掉了。
可是过一段时间后,裸露的土地上可能就开始有松树真人百家家乐app,在这种阳光充分又比较光秃的地方,比较适合与松茸一起共生的松树的生长,松树有很好的生命力,能送石头中提取养分和矿物,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菌类帮它分解矿物质、提供多种营养元素,松茸就这样应运而生。所以说上面景观里面的这种干扰其实是一个必要的或者说积极的因素。
作者在书中也提到了云南的一个案例,我们看到云南的也比较类似,承包制使得个体有自己负责的一片小森林,这片森林到了一定期间要关掉,为了避免外来人对松茸的破坏。采摘者是不能进去的,要尽量减少人的对于这一片环境的干扰,为了让松茸更好地生长。作者对此也进行了反思,即便是在这样的森林保育的理念之下,干扰性或者说人的综合参与也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强调的就是合作,也是我这里没有足够时间展开讲的合作民族志。合作不仅指人类和非人的关系的联合,我们也可以从松茸生长的故事,看到了这种多元主体的合作,松树、松茸、人、土地所有者、国家政治经济这一套的合作。
我们看到合作的结果是共赢,松树有了松茸,然后大家又可以用松茸来维持生计。这种集体的、合作的生产模式,也是对资本主义的一个挑战。
虽然我们看到资本主义要淡化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但是在落到实处的时候,合作关系是确确实实存在的,遗憾的是,合作往往被忽略不计,不被计算为价值。比如云南的案例,即便这一片森林是个体所有者承包的,他最终还是要依赖村子里其他村民的帮助,依赖其他的村民的关系来达成松茸的市场的运转,以及利润的分红,形成社会关系的共生。
作者想通过蘑菇的这种无序性和偶然性,来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的核心是一些混乱的、无序的、偶然的结果,它不是看起来那样有整饬的一套秩序。
所以我们看《末日松茸》这本书时会感觉有点混乱,这种混乱的阅读方式也给我们一些新的提示:打破传统的学术知识生产框架,寻找一种合作共生的知识生产。资本主义看上去很美,但其实充满着混乱和被忽略的合作努力。
真人百家家乐app,愿您夜夜笙歌,祝我们的祖国和平昌盛国泰民安